「迪斯科女王」張薔18歲爆紅,卻遭封殺,54歲霸氣歸來:她的人生,是大寫的「拽」
《浪姐3》里,壓軸出場的,是一位頂著橘色爆炸頭的女歌手。
只見她輕輕晃動身體,神態自若,一副很享受舞臺的模樣。等她一開口,連那英、寧靜和謝娜都瞬間化身她的小迷妹。
她,就是「迪斯科女王」張薔。
張薔出道即巔峰。她的音樂,曾是一代人難以忘懷的青春回憶。然而,她卻在事業巔峰期離開歌壇,遠赴異國他鄉。
如今,她重新站上舞臺,依舊活力四射,看上去完全不像54歲的人。
這些年,張薔到底經歷了什麼?她為什麼能保持這麼好的狀態呢?
從無名之輩到歌壇巨星
1967年,張薔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。
父親是英文翻譯,母親是小提琴手,張薔還有個弟弟。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,后來卻發生了變故。
張薔六歲那年,父母失婚了。在那個年代,失婚是很丟人的事。老師的歧視,同學的非議,都給了張薔巨大的壓力。
她開始越來越叛逆,母親怕她學壞,就引導她學音樂。 也可以說,母親是張薔最早的伯樂。
當人們還在聽李谷一的時候,張薔已經瘋狂地愛上了邁克爾·杰克遜的音樂。
只要一聽杰克遜的音樂,她渾身上下都熱血沸騰,身體也會不由自主地動起來。
從那時起,她就下定決心,以后要唱迪斯科音樂。
八十年代初,張薔跟著一些團體四處走穴。
漸漸地,她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電音風格。爆炸頭、蝙蝠衫和緊身褲,也成了她的標配。
1985年,在林述泰的幫助下,張薔錄制了她的第一張專輯《東京之夜》。
沒想到,這張專輯很快風靡全國原本只打算發行60萬張,最終竟賣出了250萬張!
成功來得太快,連張薔本人都始料未及。隨后,她趁熱打鐵,接連推出5張專輯,每一張都成了爆款。
當時,她的受歡迎程度,曾一度遠超鄧麗君。
有人覺得,張薔少年成名,靠的是運氣。其實,這話只說對了一半。對于音樂,張薔一直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。
八十年代,國內歌壇主流音樂是美聲唱法,很少有人敢唱通俗歌曲,更沒有人敢嘗試迪斯科。
張薔卻自信地站在舞臺上,穿著大膽前衛,扭動著身體,唱著非主流的迪斯科。
在那個保守的時代,張薔敢做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」,唱出迪斯科的激情與活力,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心,這本身就是實力。
更可貴的是,張薔唱迪斯科不圖虛名,只求開心。
為了讓張薔能在歌壇盡快立足,母親曾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她鋪路。然而,面對別人的挑剔和苛求,張薔不僅不妥協,還會正面硬懟。
無論是自己的外形,還是對音樂的品味,張薔都始終如一得自信。
一個內心強大的人,能更好地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。 這樣才能讓自己跳出舒適圈,找到真實自己。
在張薔三十年的演唱生涯中,曾遇到過無數次「誘惑」。
有一年,國內某著名作曲家要主動為她寫歌,并承諾給她頂級待遇。按說,這是多少歌手夢寐以求的愿望。
但張薔聽過那位作曲家的作品后,卻婉拒了合作。理由是,那位作曲家的作品,她不喜歡。
張薔就是如此有個性,她始終忠于自己的內心,堅持演唱迪斯科。
堅持一件事,就意味著,同時要舍棄很多事。舍得放下,才能收獲更多。
張薔對迪斯科的鐘愛,正好應證了這一點。
從巔峰隱退到歸來
或許是成功來得太快,最終,張薔成為曇花一現。
她前衛的造型和曲風,完全不符合八十年代社會的主流審美標準。于是,有關張薔的爭議越來越多。
主流媒體不但不報道她,還給她貼上了「壞女孩」的標簽。
有一年,張薔受邀去三門峽演出。演出當天,文化局突然取消資了張薔的演出資格。理由是,
「怕她帶壞年輕人」。
隨后,坊間傳出張薔被封殺的消息。她的音樂事業也因此遭遇了滑鐵盧。
彼時中國掀起了出國熱,張薔也想換個心情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于是,她買了一張飛往澳洲的機票,轉身給眾人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。
在澳洲留學期間,張薔一邊學習,一邊唱歌。
一年后,她留學歸來結婚生子,成為全職太太。
張薔本以為,自己舍棄事業可以換來家庭美滿,沒想到丈夫后來竟有了外遇。
面對丈夫的出軌,張薔一不哭,二不鬧,而是平靜地選擇分手。
這件事她更清楚地意識到: 只有音樂,才能讓她真正快樂。
失婚后,張薔選擇復出歌壇。
然而,彼時的國內樂壇群星閃耀,毛寧、楊鈺瑩、那英等新歌手層出不窮,張薔的復出之路并不平順。
不過,樂觀的她并不放棄。
2000年,張薔在《同一首歌》中演唱成名曲《愛你在心口難開》。這是她第一次出現在央視的舞臺上,她獨特的電音,迅速燃爆全場。
張薔,又一次火了!
和上次「火」不同的是,這一次,她的標簽從「壞女孩」變成了「迪斯科女王」。
在事業巔峰期選擇急流勇退,這背后需要「肯舍」的勇氣;在多次復出失敗仍不改初心,這背后需要「求得」的自信。
兩者,缺一不可。
張薔都做到了。
在一舍一得之間,她的內心因懂得斷舍離,而愈加清明通透。
人生最極致的簡
張薔的通透,在《浪姐3》也很有意思的顯現出來。
那英問她「我怎麼稱呼您呢?」
因為張薔比那英小,但她紅的時候,那英還沒進圈,稱呼就分外尷尬。
她溫柔地說:「你叫我張薔就行,薔薔、薔子都可以。」
那英不敢直呼其名,試探性地問:「我們不需要分輩分嗎?」
張薔說:「沒事,你就是那姐,我就是薔姐好吧。我們互相都是姐。」
張薔就是這麼坦然,她舍下身段和頭銜,無論面對誰,總是面帶笑容,沒有一點架子。
有人說,本以為張薔是一頭兇猛的「獅子」,沒想到是只溫柔、靈動的貓。
節目組采訪的時候問:「聽說您把《時代周刊》都扔了?」
她風輕云淡:
「對,我以前的老的磁帶一盤都沒有,關于介紹我的雜志,弄了一麻袋扔出去了。
什麼大獎,搬家時候也扔了,我不喜歡攢這些東西。」
談到事業,她說:
「我覺得首先得自己開心,然后影響大家,給大家帶來美好的東西」
這就是張薔。
不被過往的榮譽所束,也從不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,又酷又颯,拿得起放得下。
她的生活態度,完全符合斷舍離的生活哲學。
斷舍離,是日本整理師山下英子提出的理念。
斷舍離,是指斬「斷」物欲,「舍」棄廢物,脫「離」執念。
有些人以為,斷舍離就是瘋狂地扔東西。
其實,斷舍離的精髓,不在于物質層面,而在于內心層面。
斷舍離真正的精髓,是教會人們,不為物役,活在當下,珍惜當下。
物質的斷舍離很容易,內在的斷舍離卻要好好修煉。
怎樣才能做到內在的斷舍離呢?
1.遠離干擾源
人為什麼會不快樂?
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,它會對人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。
其實,調節負面情緒最簡單有效的方法,就是遠離干擾源。 通過自我覺察,與自我和諧相處,減少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困擾。
就像張薔一樣,面對鋪天蓋地的負面傳聞,她選擇告別歌壇,出國留學,采用遠走他鄉的方式,遠離那些讓她煩心的人與事。
2.改變認知
認知心理學認為,情緒和行為的產生依賴于個體對環境情況的評價,這種評價又來源于個體的認知觀念。
事件引發負性的情緒,負面情緒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的思維,由此形成惡性循環。
當我們無法改變引起負面情緒的事件時,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,通過改變對事件的認知而改善不良情緒。
3.活在當下
對自己已經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,要果斷清理。在清理的過程中,我們的能量會更聚焦,更能高效地去處理更重要的事情。
人生看似漫長,其實只有三天: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
因對于過去的事情,無需過度糾結,因為它們已經過去,對于未來的事情,不必擔憂,因為它們還沒有到來。
成為自己,是每個人的必修課。 而生命本身,就是是不斷「舍棄」的過程。
越簡單,就越幸福。
愿親愛的你,學會在內在去斷舍離,舍掉阻礙你活出自我的限制性想法,去輕裝上陣,活得更自由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