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韶涵被曝買島!真實「目的」令全網心疼:世界欠你的,要自己贏回來
每年春節臨近的這幾天,女人都忙得不可開交:
換洗床單被罩、置辦年貨、貼春聯、收拾食材,最后再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,迎接親朋好友來聚聚……
看著每年都相同的這一幕幕,腦袋里突然冒出一個問題:
女人,在家中到底有多少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?
想起百變天后張韶涵,曾在事業巔峰期心臟病發作,可母親不僅見死不救,還誣陷她吸食違禁藥,偷偷轉走女兒所有財產。
至親背叛,事業一夜間滑入低谷,身心皆遭重創。
奮力拼搏終于翻身的她,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在世界各地購房。
近日,還被媒體爆出買下了一個小島。
魯豫問她:為什麼要買這麼多房子?
她說:「女人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的地方作為支撐。」
屬于自己的空間,能為女人帶來什麼?
這3個女人的故事中,有被我們忽略的答案。
「被裁員那天,我坐在家里的馬桶上哭了兩個小時」
至暗時刻,小小的出租屋,給了小文可以全然釋放的安全感。
大學畢業后,她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了3年多。
「工作第一年就遭遇疫情,大環境不好,不敢隨便跳槽,認真工作了3年,今年年底還是被裁員了。
那天晚上快到家時,接到家里人的電話,從小很疼愛我的奶奶去世了。
一瞬間所有的壓力和委屈都憋不住了,坐在出租屋的馬桶上嚎啕大哭了快兩個小時才緩過來。
後來,我起身走到窗邊,我看著雨中行色匆匆的人,川流不息的車,高樓大廈的燈火,想到諾大的城市,總歸還有一個自己的窩。
這一刻,外面風大雨大,但我在自己的窩里,抱著貓,突然覺得沒什麼好害怕的了。工作沒了再找,生老病死也是常態,想開了,心中的不安也沒那麼強了。」
在自己的出租屋里,小文把最真實的一面,毫無防備地在此袒露。
大疫三年,外部環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。
一個職場女性,今天在上海辦公,明天就要出差飛北京;
今天還在加班熬夜寫PPT,明天卻不得不面臨被裁員;
剛剛對自己說愛的伴侶,轉身又牽起了別人的手……
如此多的不確定性,明天越來越難以預測。
而一個獨處的空間,卻能帶來一份確定的安全感。
在這里,可以躺、可以坐,可以發呆,可以讀書,可以看電影,可以擼貓、擼狗,可以自言自語……
女人,不管多大年齡,永遠需要這樣一處空間,在不確定的時間里,為自己營造一處安全壁壘,為時而焦慮、恐懼的心鏈接上安全的源頭。
「生活特別不順的那個月,我換了4次桌布」
生活亂做一團,整理房間讓俞琳找回了對命運的掌控感。
「聽說疫情要開放時,我就叮囑父母不要出去打牌了,結果老人不聽。讓丈夫買點退燒藥、感冒藥備著,丈夫不屑地說感染后的癥狀跟小感冒一樣。
結果老人陽了又傳染給孩子,孩子燒到40度,只能網上到處求藥。
趕上年終大會,我讓助理把今年的部門業績匯總出一個PPT,助理突然跟我說她要辭職回老家……
我覺得特別無力,一切都亂作一團……」
心理學家斯迪克斯魯德在《自驅型成長》里寫道:當你覺得無法控制事態的發展時,安全感就喪失了。
誠然,生命中太多事無法掌控,但生活依然仁慈地賦予了我們施展掌控力的空間。
那便是,你我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空間。
俞琳說,那段時間她做得最多的就是布置、收拾房間:
給餐桌上擺上一個插滿玫瑰的花瓶,把低沉的灰色窗簾換成了明黃的棉麻質窗簾,在臥室的床頭放上一盞落地燈,把陽台改成了一個小書房,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放了一個小小的收納架,每周給餐桌換一次桌布……
這一切她覺得自己好多了。
雖然我們無法讓一切都按照自己理想的狀態發展,但至少在生活失控的時候,我們可以像俞琳一樣: 在自己生活的空間里重新「排兵布陣」,去體會自我意志的實現。
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瞬息萬變,請記得,你始終是自己領地的女王。
當對生活的控制感歸位,安全感自然能長駐于心。
「跟丈夫吵架跑回娘家,我卻久違地找回了自己」
回到童年的房間,曼麗找回了迷失已久的自己。
剛跨完年的第3天,曼麗就跟家里人起了沖突:
「小時候,父母特別寵愛我,作為獨生女,我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。
長大後來上海打拼了幾年,因為錢不夠,只能和老公買一個小小的套間生活。有了孩子,加上婆婆一家四口擠在一起,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窒息。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的情緒越來越糟。
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沖著老公大喊大叫,孩子半夜醒來直哭,我控制不住給了孩子一巴掌,婆婆聽到聲響立馬沖進來抱走了孩子,看著丈夫不可置信的眼神,我真的特別后悔:這還是我嗎?」
客體關系學派奠基人瑪格麗特曾說:只有分離才能形成獨立的個體。
但曼麗因為客觀條件受限,只能生活在多人融合的空間里,又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,把自我與環境分離開來,她的自我便被淹沒了。
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,情緒便失去了穩定的根基,一點小事就能被點燃。
跟家里的關系越來越緊張,曼麗終于忍不住回了娘家。
「站在小時候住過的房間里,看著少女時曾用過的書桌,單人床,墻上貼的明星畫報,還有曾經在墻上歪歪扭扭地刻下的「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」八個字。
那一刻,我忍不住掩面痛哭,似乎久違地找回了自己。」
再後來,曼麗根據老師的建議,把家里的臥室辟出2個平米的地方,用書架隔開,放置瑜伽墊,作為靜心冥想的地方。
「任何時候只要我覺得有需要,就會回到那2平米的小角落,看會兒書、聽會兒音樂、或者練練瑜伽。
在那一小段時間里,我不是母親,也不是妻子,只是自己。這麼處理后,我覺得我的自我又回來了。」
這便是獨立的專屬空間帶來的另一個重要意義:
幫助我們重新建立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分離,在這個過程中,真正在精神上感受到自我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。
營造一個獨屬于自己的空間,就是在自我與外部世界之間,劃出一條清晰的界限。
那個獨屬于自己的地方,像迷霧中的燈塔,恒定地站在那里提示自己:我是誰。
只有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,你的安全感和掌控感,才是真實的。
心安處,即為我們的療愈之地
從少女時代開始,我們都渴望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。
這個空間僅僅是一間房或者一套房嗎?
也許我們真正想要的,不過是一份心理上的感覺: 在這里,感受安全、可控、自我認同、從而獲得身心的療愈和自我成長。
房間,不過是一個可以帶來這樣感受的介質而已。
念及此,其實當下的這個時刻,你所存在的地方,就已經是獨屬于自己的空間了。
不管你現在在哪里,你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,閉上眼睛,靜靜地感受呼吸和心跳,感受周邊的一切。
然后默默地念一句:我在這里,很安全,很自由,很松弛,我很好!
這一刻,你已創造出自己的專屬場域。
過去幾年,大家都過尤為不易,疲憊不堪的心急需得到療愈。
重新創造生活的空間,完成與自我的鏈接,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我們可以好好地收拾下房間,給居住的環境換些新的裝飾,把玻璃紗窗擦亮,添置漂亮的廚具,給工作位的抽屜里塞一些喜歡的零食……
恰恰是這些小事,讓我們獲得了安全感、掌控感,并在其中體驗到療愈和自我成長。
莎士比亞說:凡是過往,皆為序章。
過去無法改變,未來不可預知,但我們卻真實地擁有當下的每一刻。
親愛的,2022已成回憶,新的征程已經開啟。
愿你能重新創造自己的生活場景,為自己營造一個專屬場域,讓心有歸處,從這里積蓄力量再出發,勇敢面對2023。
請記得,新的一年,依然有我和世界愛著你。